琴心劍膽創新天 ——記揚州市工藝美術大師、非遺揚州木雕代表性傳承人李天松
“工藝工藝”,藝字為先,俗謂“藝多不壓身,藝高人膽大”。揚州市工藝美術大師、非遺揚州木雕代表性傳承人、揚州市木雕藝術研究會副會長李天松,正是一位非常有藝術天賦,敢攬各種“急難險重”工藝活的奇才。李大師學藝,要從其父親說起。他的父親18歲即進鎮江市美術公司工作,上世紀八十年代回鄉創辦江都縣第一美術工藝廠,專做供外貿出口的漢白玉工藝禮品。
畫師在潔白的漢白玉材料上作畫,方寸之地,彩繪出山水花鳥、瓊樓玉宇、仕女人物……,美妙無比。李天松小小年紀,就耳濡目染,對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。他的父親因勢利導,他九歲時,即讓其拜江都木雕名藝人賀慶桃為師,學習木雕技藝;長至十幾歲,又送他到著名畫家劉愈欽門下學習三年。這兩位才華各具的老師,都極喜歡藝心活潑的李天松,對他悉心傳藝。
藝術世界的大門漸次打開,李天松學習、探索的興趣日增,他既向見面的老師學,也向不見面的老師學。十幾年間,《芥子園畫譜》、《三希堂畫寶》、《榮寶齋畫集》等中國歷代畫譜圖稿,他爛熟于心;錢行健的花鳥、王中年的山水,他心醉神迷。從藝三十多年,他雕刻、畫畫從未間斷,竹刻、牙刻、木雕、骨雕等樣樣精通,期間又走南闖北,訪師問友,北京留下他創業的足跡,南京玄武湖至今還留有他的建筑彩繪……
藝術融入李天松的生命,也給他的事業注入不竭的活力。他曾經擔任漢白玉工藝廠車間主任、設計室主任和副廠長。2010年,他有幸進入揚州經典漆器有限公司,從事淺刻工作和稿件設計。在這里,他雕刻技藝和藝術設計兩個方面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,并且很快就擔當重任。
創制漆器精品,塑造人物的工藝難度相對較大。2012年,經典漆器公司決定創作大型純雕漆地屏《海屋添籌》,這件作品取材蘇東坡所寫的故事,祝福人們多福多壽。按照設計,在寬2.9米、高2.3米的主體漆面上,要表現幾十個人物,有君王,有老者,有仙人,有道童……,這些人物各有神態,各有特點。公司領導反復斟酌,由李天松擔當人物主雕。憑藉多年練就的人物塑造藝術經驗以及雕刻技藝,李天松與團隊協力完成了這件高難度作品。該作品一舉奪得2014年“金鳳凰”工藝美術創新產品大獎賽的金獎。

雕漆地屏----海屋天籌
雕漆嵌玉地屏《五子拜壽》,畫面主體是中華傳統壽星和五個天真爛漫的童子。李天松又一次勇挑重擔,獨自負責以猛犸牙為材料的人物的頭、手雕制。創作之前,他查遍資料,琢磨人物塑造的關鍵及要素,在進行創作的兩個多月里,他埋頭苦干,常常廢寢忘食。作品完工,眾人稱奇,因為壽星頭部一絲一絲的眉毛、一根一根的胡須,都雕得清晰可見,特別是壽星開臉極其生動、傳神,福、祿、壽、喜齊聚,給觀者強烈的藝術感染。難怪該作品在工藝品博覽會上一亮相,就被中國國家博物館相中,作為該館永久藏品收藏,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揚州工藝美術獲得的最高榮譽。

雕漆嵌玉地屏-----五子拜壽
“胸中有丘壑,筆下如神助”。長期的藝術積累,從不間斷的美術創作實踐,使李天松的設計具有原創基本特點,《二十四橋明月夜》、《福壽康寧》、《博古》等創新作品,深受同行好評。而且,難能可貴的工藝動手能力,以及熟悉工藝流程,使李天松的產品設計比較契合生產實際。
光陰似箭,歲月如梭,刻刀和畫筆,對進入不惑有余年的李天松大師,仍是那么感興趣,那么的具有吸引力。它們如同鳥之雙翼、舟之雙楫,將助力他在漆器藝術世界創造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!